|
|
|
慢性腰背痛治療 |
|
|
治療理念:
很多腰背痛患者痛楚經常復發或持續不減,有機會是因為腰背活動減少和過份避免使用疼痛部位有關。這樣會引致腰腰背的自動控制及協調功能受損,肌肉耐力漸漸變弱,增加患者痛症復發或日後再受傷的機會。
慢性腰背痛治療的目的是透過主動性的腰背痛運動及脊醫治療,腰背的肌肉耐力及協調能力增加,改善脊椎的負荷力,讓痛症逐漸改善,至完全消失。
治療方法: |
● |
脊科手法治療 |
● |
強化深層肌肉運動 |
● |
伸展及鬆弛運動 |
● |
衝擊波治療(肌肉激發點) |
● |
正確日常姿勢教育 |
|
|
|
|
|
|
|
|
椎間盤突出減壓治療 (Flexion Distraction) |
|
|
|
|
椎間盤是位於脊椎之間提供了負重及脊椎活動的作用。椎間盤中間主要提供了垂直上下壓力的支撐,而外面椎間盤的部份提供旋轉方向的張力支撐。椎間盤的構造並沒有血管來供應養分,完全依靠脊椎活動來完成椎間盤的養份供應。如果脊椎的活動能力差,外層椎間盤形成壓力, 帶動內邊椎間盤組織液的流動來完成所需要的新陳代謝。當病人已患有骨, 內層椎間盤髓核衝破到表面椎間盤, 甚至直接壓迫至坐骨神經, 造成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
|
脊醫會利用脊椎區曲牽引(flexion distraction table)來減輕椎間盤的壓力。 椎間盤減壓治療床是按著病人椎間盤突出的一節或多節進行減壓。減壓後的椎間盤髓核會隨著脫水而縮小,由於椎間盤髓核縮小令脊椎孔增加了空間,同時被壓著的坐骨神經得已解脫,改善骨病症。治療前,椎間盤纖維環未完全修復,椎間盤受壓時,纖維環會出現撕裂及髓核溢出,壓著坐骨神經產生痛症。治療後,椎間盤內壓力會降低,讓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慢慢修補。 |
|
|
|
|
|
|
|
|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儀
(3D Digital On-Command Spinal Decompression
Therapy) |
|
美國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儀使用先進的美國技術對脊柱及椎間盤疾病進行治療。 這是一種輕柔的、無痛的並且舒適的治療方式。緩解椎間盤病變對肌肉及神經造成的壓力。 此系統利用自動導向針對性減壓技術, 可自動偵測出頸腰受壓部位, 可作出更針對性減壓治療。 此系統更採用電腦精確計算出減壓牽引力度及編排不同的治療程式。 |
|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可有效治療以下病症: |
● |
椎間盤退出 |
● |
非椎間盤突出導致的腰背部、頸部疼痛 |
● |
骨 |
● |
尾椎小關節綜合症 |
● |
椎管狹窄症 |
● |
脊椎側彎 |
● |
背部手術失敗症 |
|
|
|
|
|
|
|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功能與優點? |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療法將脊柱柔和的拉伸以在椎骨間創造一個微小的真空環境,從而補充椎間盤的水分, 促進椎間盤血液供給, 椎間盤營養和氣體交換從而加速修復過程, 修復椎間盤並補充其水分, 強健脊椎肌肉和韌帶, 修復並伸展有脊椎受傷的部位。一般脊椎牽引治療同時將脊柱和肌肉拉伸,當身體只接受脊柱拉伸時,身體會自然地繃緊,影響治療效果,亦有機會導致肌肉痙攣的痛楚情況。透過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儀,能夠精確計算出減壓牽引力度,達致治療最佳效果。 |
|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安全麼? |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法是柔和的、無痛的、舒適的. 為止還沒有任何在減壓治療中受傷的案例, 治療過程中病人和醫生可隨時使用安全開關使療程緊急停止。 |
|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不適用以下人士: |
● |
孕婦 |
● |
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 |
● |
嚴重肥胖者 |
● |
大小便失禁者 |
● |
年齡高於70者 |
● |
做近期做過脊柱或臀部手術者 |
|
|
|
甚麼是「椎間盤」? |
「椎間盤」支撐整個人體的脊椎,是由24個脊椎骨相互連結而成。 在椎骨之間夾有被稱為「椎間盤」的組織,它的質材類似水墊。「椎間盤」可分擔、軟化脊椎所承受的壓力,具有相當大的彈力及可塑性,可吸收脊椎垂直的壓力。 |
|
|
|
|
甚麼是「椎間盤突出」? |
「椎間盤」含水量隨著年紀減少,會漸漸失去彈性,無法充分發揮天然水墊的功能,也無法完全吸收、緩和外力對脊椎所造成的衝擊。脊椎的穩定性也會相對變差,肌肉也會變得緊張,引起肌肉酸痛。椎間盤厚度如變薄及脆弱,會造成「纖維環」破裂,導致「髓核」飛出。飛出來的「髓核」一刺激到周圍附近的神經,就會成為引發脊椎痛症。在脊椎不同部位發生的椎間盤突出,所導致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頸椎部位的椎間盤突出容易造成肩頸痠痛、手臂和手指的疼痛或是麻痺。嚴重的會發生手無力,肌肉萎縮的現象。腰椎部位的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導致下背痛或是骨,也可能產生連走路的力氣變小、肌肉萎縮,甚至連大小便都可能發生障礙。椎間盤突出很容易復發,有時只是打個噴嚏或閃到腰,都可能再次突出而壓到神經。 |
|
|
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是甚麼? |
● |
脊椎退化 |
● |
從事太粗重的工作,或者是被猛力撞擊 |
● |
日常姿勢或動作不正確、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吸煙等等 |
● |
外傷如車禍、跌倒、運動傷害 |
● |
脊椎長期承受過重的壓力 |
|
|
|
|
|
誰是椎間盤突出的高危人士? |
● |
工作上需要搬重物的人士 |
● |
工作上需要久坐或久站,姿勢不良又缺乏運動的人士,如:護士、老師、客服人員,以及長期在電腦前面工作的上班一族 |
● |
進行運動後,尤其是要彎腰出力或有身體碰撞的運動 |
● |
長者 |
● |
懷孕期間及分娩後的婦女 |
|
|
|
如何診斷椎間盤突出? |
正確診斷椎間盤突出脊醫會安排患者X光或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確診是否有椎間盤突出。 |
|
|
|
|
|
|
|
|
|
更多關於慢性腰痛的資訊 |
|
1. 慢性腰痛有多普遍? |
根據統計,平均每五個人當中有四個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背。
● |
背通常很快會有改善,但有半數患者改善後於一年內復發。 |
● |
近年很多醫學研究顯示,運動治療對於根治背經常復發或持續不斷最為有效。腰背運動需針對訓練腰部的『深層』肌肉。 |
|
研究顯示脊醫治療配合脊椎穩定運動治療可更有效消除慢性腰痛 |
|
|
|
2. 為什麼我長期有腰痛呢? |
根據醫學研究,大部份腰痛問題可於6-8星期內消除。但是很多曾患腰痛的人士,痛楚會經常再度出現。長期痛症不能根治主要原因是脊椎的軟組織、韌帶及其他關節組織有不穩定的狀況,俗稱『臨床脊椎不穩定』(Clinical Spinal Instability)。這種脊椎不穩定會令脊骨容易受傷,令患者容易再次出現腰痛。 |
|
導致脊椎不穩定的情況有以下兩個因素: |
I |
脊椎關節出現過多活動幅度:
脊椎活動幅度過多,主要原因是當脊椎受傷後,軟組織不能夠回復原來的功能。 |
II |
脊椎深層肌肉活動不正常。因神經系統無法有效控制腰椎深層肌肉活動,令患者的痛楚只能短暫的消除,經常復發。 |
|
|
|
|
|
|
|
|
|
|
3. 為什麼需要『慢性腰背痛治療』? |
大部份醫生診斷腰痛時,只利用X光檢查,把問題集中在關節、骨骼及椎間盤。事實上,很多慢性腰痛可由肌肉或軟組織缺乏鍛練引致,令患者經常感到疲勞或舊患容易『反發』。
『慢性腰背痛治療』讓患者腰部肌肉得到適當鍛練,配合常規的脊骨神經科醫生治療,肌力可回復正常,逐漸減輕患處的酸痛無力、疲勞或麻痺等症狀,直至痛楚完全消除。 |
|
慢性腰背痛治療要點: |
1. 所有腰背肌肉治療,活動及日常生活建議不會超過患者深層肌肉所能承受。
2. 著重腰背肌肉訓練的質素,而非次數
3. 由簡單的肌肉訓練開始,按照患者能力逐漸增加難度
4. 避免所有會增加背的運動或肌肉訓練
5. 慢性腰背痛治療的過程著重趣味及實用性 |
|
4. 患上甚麼病症的時候需要『慢性腰背痛治療』? |
1. |
腰椎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是指兩節脊椎之間的軟骨因受壓而形成凸出狀,令椎間盤後面的神經線後壓,腰痛甚至腿痛繼而產生。
如有椎間盤突出的情況首先透過脊醫或物理治療的方法將神經線受壓的情況解除。當痛楚開始舒緩,可開始接受『脊椎深層肌肉』的訓練深層肌肉訓練可改善脊椎的『穩定性』,神經系統能控制脊椎肌肉,更有效地保護曾突出的椎間盤。 |
2. |
韌帶或肌肉扭傷
脊椎韌帶或肌肉扭傷過後,盡早接受脊椎深層肌肉訓練,可減少再次受傷的機會。 |
3. |
脊椎椎間盤退化(令脊椎關節活動失常)
當年紀逐漸增長,椎間盤的水份亦會逐漸減少。透過脊椎深層肌肉訓練後,脊椎關節活動可改善,減少因關節活動亦順暢引起的痛楚。 |
4. |
脊椎滑脫症
脊椎滑脫症是指脊椎(通常是腰椎第四或五節)鬆脫並向前方滑動。長久如此,可加速椎間盤的退化。鬆動並且滑動的椎體,會造成神經孔狹窄,產生骨的病症。脊椎滑脫的起因是由於連接脊椎的組織分裂引致。訓練脊椎深層肌肉可加速脊椎周邊組織復原,減少脊椎滑脫的機會。 |
5. |
脊椎管狹窄
脊椎管內是包含我們的脊椎神經。當脊椎逐漸退化後,關節為了要維持脊椎的穩定而變得粗大,減少脊椎管內的空間壓迫神經。這個情況會令下半身經常感到無力和麻痺。配合傳統脊醫或物理治療,脊椎深層肌肉訓練可增加脊椎的穩定性,加速康復速度。 |
|
|
5. 拖延處理慢性腰背痛的後果 |
如不盡早處理慢性背問題,可令問題更加嚴重,最後可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脊椎手術。但若能及早處理,只要透過非手術的治療方法就可以痊癒。對於現今診斷和治療腰背問題的先進醫學方法來說,背若能及早發現,絕對是可以解決的問題。相反,如太遲處理,只會拖長治療所需的時間。 |
|
|
|
|
6. 全面及科學的『慢性腰背痛治療』 |
一般脊醫及物理治療腰背運動需要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可『正常』控制表層及深層的腰背肌肉。但慢性背患者通常過份使用表層腰背肌肉及沒有使用深層腰背肌肉,令腰背遂漸失去穩定性。 |
|
透過穩定性脊椎運動,神經系統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腰背深層肌肉,減少對表層腰背肌肉的負荷,增加治療慢性背的成功率 |
|
『穩定性』脊椎運動治療 (Therapeutic Spinal Stabilization): |
根據醫學研究,一般腰肌力運動不可有效地鍛練腰部的深層肌肉。患者透過進行『穩定性』脊椎運動,腰痛再度復發機會,相比使用一般腰肌力運動的患者明顯較低。 |
|
『穩定性』脊椎運動比其他脊椎運動輕柔及不需太費力進行,但是較難掌握及正確地進行。 |
|
腰部『穩定性』脊椎運動三部曲: |
第一步:鍛練深層腹部肌肉。 |
主要目的是讓神經系統更有效控制腰部所有活動。 |
|
第二步:鍛練深層腹部及腰部肌肉 |
|
第三步:配合手腳活動,同時間鍛練深層腹部及腰部肌肉。 |
|
7. 腰背健康基本知識 |
|
1. |
將頸部肌肉鬆開,使頭部得以向上伸延。 |
2. |
讓腰背部肌肉鬆開,使脊椎得以向上伸延。 |
3. |
經常保持將肩膊向身體兩側鬆開。 |
4. |
睡覺應採用側睡或仰睡。仰睡時可在膝蓋下方放置枕頭,減少腰椎的壓力。 |
5. |
坐在書桌前工作,維持腰背部向上的伸延,並且使用髖關節來使身體向前傾。把椅子靠近桌子,使椅腰背可以支撑腰背部。 |
6. |
坐在沙發閱讀時,將臀部移至椅面最深處,把書本放在大腿上。 |
7. |
刷牙時避免彎腰來屈就洗臉盆。最好是屈曲膝蓋和髖關節,使脊椎得以維持伸直。 |
|
|
|
|
|
|
|
|
|
|
|
椎間盤突出症與骨的關係 |
|
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成年人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 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經過脊醫治療、姿勢矯正、復健治療及休養, 95% 左右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卻有持續性的下背疼痛,且疼痛可延伸至大、小腿,甚至造成腿痠麻無力,此即所謂的骨。 |
|
|
|
|
引起骨 的原因頗多,最常見的病因 之一是腰椎間盤向後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即稱椎間盤突出症。由於壓力最大是在坐姿或姿勢不良時造成,故椎間盤問題最常發生在一般長期坐立或需勞力搬重物的人身上,如司機、搬重物的工人、長期坐姿或站及坐姿不正確的人身上。 |
|
|
|
|
一般人或許不知道正常脊椎壓力站立是平躺的四倍,坐立高達六倍,而不正當的坐姿或站姿更加重脊椎壓力,對站姿而言將由原來的四倍變成六倍,而坐姿壓力由六倍變為十倍;一般除了睡眠八小時平躺脊椎是在最小壓力外,其他時間脊椎隨時承受很大的壓力,其他時間脊椎隨時承受很大壓力。
|
|
|
|
椎間盤是連接兩椎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 使脊椎可以在相當的角度之間活動,有如避震器的功能。腰椎有五個椎間盤, 是下半脊椎主要的活動關節。 腰椎橫剖即可見椎間盤主要是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中央的髓核組成。纖維環是數十層環狀及放射狀的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交織而成的緻密組織, 將各椎體緊密的連接成一體,由於纖維具彈性使脊柱有相當的活動空間。髓核是白色半流質的膠狀物質,填充於上下軟骨板及纖維環之間,是由具黏彈性及柔韌的多醣體和水分所組成,可以如緩衝脊柱的受力及衝擊。 |
|
椎間盤的纖維環於成年後因磨損、退化及含水量的遞減、外力的 撞擊等逐漸出現裂隙, 髓核的含水量漸漸的減少, 彈性及緩衝的能力也遞減,當脊柱因不斷的重複受力,尤其是彎腰搬運重物、長時間彎腰工作,或因瞬間扭腰、突發的受力過重, 或車禍外傷等原因, 髓核經由纖維環的裂隙而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 |
|
|
|
|
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常見於 椎間盤的後側方或後方,後側方的突出將直接壓擠到構成坐骨神經的神經根, 90% 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 發生於下面兩節(第 4-5 腰椎間及第 5 腰 - 第 1 薦椎間),造成腰痛、腿麻、下肢疼痛、甚至不良於行的椎間盤突出症狀。 |
|
當髓核逐漸擠進纖維環裂隙時,因纖維環內有痛覺的細小神經纖維,患者首先出現的症狀是腰痛,下背痛或背部僵硬,此時因還沒有壓迫到坐骨神經根,並沒有下肢的麻痛現象,經由平躺臥床休養數日後症狀大多可減輕,但若腰部活動增加,腰痛可能重複復發。
|
|
|
|
|
重複的復發或瞬間的重創將造成纖維環的裂隙擴大,髓核及纖維往後突出並壓擠神經根,此時腰痛的現象常反而會減經,但卻有神經根壓迫的症狀,常造成臀部痠痛,並放射到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甚至於腳背等處。 |
|
|
|
較輕微的椎間盤突出經適度的脊椎矯正、脊柱復健運動、腰椎牽引、及物理治療,症狀可改善或逐漸消失,患者需積極接受數週的治療以減輕神經壓迫的機會。 但同樣有復發的可能;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及神經根壓迫,經由脊醫及復健治療效果可能有限,嚴重時症狀持續,疼痛不已,甚至不良於行, 必須藉由手術治療才可症狀解除。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必須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的姿勢,以避免復發, 需使用有椅背支撐的座椅,最好使用腰墊以增加支撐力,開車或長途旅遊時亦應如此。患者暫時減少不必要的行走或提帶重物,尤其是長久行走或站立,或急速的彎扭腰部,床舖不能太軟,急性期症狀厲害,則需完全臥床休息,待症狀緩和。
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時可造成脊椎管、脊髓腔內狹窄及多數神經壓迫, 將可能出現「馬尾症候群」。此時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 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有時連緊急手術都無法挽回已造成的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脊醫可由詳細的詢問病史,及一般的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 檢查時將患者腳伸直並上舉,正常人可到 80-90度仍沒有腳痛現象,腰椎間盤突出時腳上舉 30 度以上就可因神經的牽扯而腳痛加劇,嚴重時腳拇指上抬或下壓無力,甚至腳踝無法上舉形成垂足。 要確定診斷必需藉助於影像檢查,一般的 X- 光檢查能顯現骨骼結構,可以看出是否有脊椎骨的病變,如骨折、關節變形、側彎、或滑脫等, 在嚴重或久症的椎間盤突出者 X- 光可見椎體與椎體之間的間距減小,磁振造影檢查 (MRI) 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CT) 可將脊椎、脊髓、神經根、軟骨等 結構顯露無遺,做出三度空間的重組顯像使病灶清晰呈現。 |
|
|
|
|
|
|
|
為什麼盆骨錯位這麼重要? |
|
|
盆骨可能影響我們體態和健康的重要關鍵。這和盆骨所處的位置及構造、功能有關。盆骨是連結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要部位,處在身體中心位置,所以它需要承受上半身的身體重量,以及控制下半身的受力方式。我們身體的重心位置,最理想的狀態是放在薦椎第二節,可以避免用力時的傷害。一旦我們的重心位置有所偏離,就會出現盆骨前傾、後傾或旋轉的情形。盆骨錯位的原因,主要都和不良習慣或是受傷有關。那些你平時不以為意的壞習慣,可能已經對盆骨帶來傷害,經過一段時間,會慢慢感受到身體正在改變。因為盆骨不是一個活動度很高的區塊,慢慢承受着巨大的重量。 |
|
|
|
盆骨可能影響我們體態和健康的重要關鍵。這和盆骨所處的位置及構造、功能有關。盆骨是連結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要部位,處在身體中心位置,所以它需要承受上半身的身體重量,以及控制下半身的受力方式。我們身體的重心位置,最理想的狀態是放在薦椎第二節,可以避免用力時的傷害。一旦我們的重心位置有所偏離,就會出現盆骨前傾、後傾或旋轉的情形。盆骨錯位的原因,主要都和不良習慣或是受傷有關。那些你平時不以為意的壞習慣,可能已經對盆骨帶來傷害,經過一段時間,會慢慢感受到身體正在改變。因為盆骨不是一個活動度很高的區塊,慢慢承受着巨大的重量。 |
|
|
|
1. 盆骨前傾 |
所謂「前傾」,就是腰椎連接骨盆的地方有一個過彎的弧度,這一類的人,重心多半會放在腰椎連接薦椎的位置,而腰椎周遭的肌肉線條也會變得比較僵硬。許多長期腰痠的人,或是早晨起床腰部會感到僵硬的人,以及習慣穿高跟鞋的女性,通常都有骨盆前傾的問題。 |
|
2. 盆骨後傾 |
而「後傾」,則是腰椎和骨盆之間的弧度過直,以致於身體的重心多半移到胸椎連接腰椎的位置。這個族群的人,因為腰椎的弧度比較直,特別容易伴隨著駝背、扁臀這一類的身型。另外,他們也容易因為姿勢改變、重心放錯位置,進而影響到周遭肌肉收縮而產生疼痛的感受。 |
|
3. 盆骨旋轉 |
至於「旋轉」,是指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心沒有落在同一個垂直線上。意思是說,當身體用力的時候(例如走路、站立時),重心會習慣性的傾斜向某一側, 或是坐著的時候很習慣偏向某一側。這種人通常在步態上,會有一隻腿必須出比較多力氣的現象。造成骨盆旋轉的原因,多半和過去的受傷經驗,或因習慣翹腳、坐姿不良有關。 |
|
|
|
|
|
|
|
盆骨錯位,影響體態與引發痛症 |
|
|
在身體各部位當中,「盆骨」對外觀影響最大。外表看起來勻稱,絕對不可以忽略骨盆的重要性。盆骨是身體的重心,也是連結上半身和下半身最重要的部位,如果骨盆的位置和周圍的肌肉群有所偏離,那麼從外表上看來,身材就不會勻稱,反而容易出現臀部多出一塊肉、腹部肌肉變大或是小腿肌肉變粗等變化。盆骨錯位矯正及多做骨盆運動,幫助骨盆維持在最佳位置,才不會因為施力錯誤,導致肌肉長得失衡,而讓外表看起來又胖又腫,引發盆骨痛症。 |
|
西洋梨型身材的人,臀圍特別明顯,大腿也會比較粗,有部分的人小腹也會特別大。而漏斗型身型則會因為肩膀特別寬,呈現類似漏斗一樣的身型。 |
|
會出現這兩種類型的體態,最主要是缺乏運動和身體重心位置放錯的緣故。例如,正常的坐姿,應該是將椅子坐滿,身體略微往後靠著椅背,如此重心才有支撐,不會全部集中在腰部。可是經常需要一整天坐在椅子上的上班族女性,為了工作打電腦或的需要,往往只坐三分之一的椅子,身體的重心就會往前偏移而全部集中在腰部,導致過度使用腰肌,這時身體為了達到施力平衡,就會讓腹部的肌肉變得鬆軟,而臀部肌肉也會因為缺乏使用。另一個造成西洋梨型或是漏斗型體態的原因是骨盆旋轉。這種人在走路時,左腳和右腳之間的重心轉移會過於分散,因此讓身體的重量過度分佈在髖關節上,導致髖關節附近的肌肉變得肥厚粗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臀圍和肚子這一帶多出一圈肉的情況。很多女性在生產後特別容易出現這種情形,所以很多人會問我,是不是骨盆「鬆開」了才會這樣。其實就生理構造來講,骨盆是不會因任何原因「鬆開」的,會有這些改變,最終原因就是身體的「抗衡」反應。所謂的「抗衡反應」,簡單來說就是身體不平衡的時候所做出的反應。例如當骨盆不平衡時,在外觀上,最普遍見到的就是臀部變大下垂、小腹變大、腿容易腫脹、或是出現「蘿蔔腿」。而在腿型上,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會漸漸發現自己的膝關節或是踝關節越來越大,進而出現「X型腿」或是「O型腿」的樣子。而當這些變化開始出現後,也會影響到你的步態,讓你在走路的時候,出現內八或是外八的走路方式。 |
|
身型變成窈窕勻稱的「蘆筍型」,除了在外觀上漂亮,還能讓身體功能運作正常。身體的重心位置擺對,周邊不會出現肥厚卻無力的肌肉。最基本的就是平時要多注意自己的重心位置,還有多運動,改變體態。 |
|
|
|
|
|
|
|
|
下垂/錯誤盆骨體態2 : 小腹過大 |
|
|
|
小腹過大可以肚臍為界,分為上腹或是下腹過大。「核心肌群」是圈住身體的腰部肌肉和腹部肌肉。如果骨盆偏移,核心肌群就無法前後平衡,進而會產生各種失衡的體態及及痛症。通常盆骨前傾的人,上腹比較不容易消下去。因為骨盆前傾的人腰椎弧度較大,所以腰椎周遭的肌肉會比較緊繃,腹部的肌肉處於放鬆的狀態,漸漸腹部肌肉當然就越來越大了。另外,這種上腹過大的情形,還會出現在上班需要久坐的人身上。因為上班族經常長時間維持一個固定的坐姿,這對腰椎來說其實是很大的負擔,經年累月下來,腰椎周遭的肌肉,就會出現僵硬卻無力的狀態,也會讓腹部的肌肉變得鬆軟,以便維持身體前後的平衡。 |
|
下腹部過大,也和核心肌群無力有關,下腹難消的原因,通常來自於盆骨後傾。骨盆後傾的人,因為會過度使用上背的肌肉,而讓腹部肌肉沒有力氣,因此他們通常還會伴隨間歇性的上背痛,或是出現上半身越來越厚的情況。正因為上半身和下腹部都越來越渾厚,所以容易變成蘋果型或是漏斗型身材。骨盆後傾的人都是坐姿不正的人,因為把身體往後癱,身體就慢慢向下滑,腹部肌肉也就越來越沒有力量。 |
|
除了骨盆後傾外,下腹過大也有可能和跌倒傷到盆骨有關。 骨盆如果受到創傷,就會本能的想保護和修復這個重要部位,因此周遭肌肉和組織會層層包覆下腹和臀部區塊,這就是為什麼骨盆受傷的人下腹會越來越大,且瘦不下來的原因。 |
|
想要有效消除小腹,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加上飲食配合和運動。目的是脊醫治療修正骨盆位置和訓練核心肌群,讓身體能夠前後左右平衡。飲食上建議多攝取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例如糙米、全麥、豆類、核果類、水果、蔬菜等。 |
|
小腹過大的人可加強腹肌部位的訓練,達到平衡盆骨的目的。當盆骨前後平衡後,小腹自然改善。 |
|
|
|
|
|
|
|
|